服務中山數十年的“門前三包”制度曾凝聚老一輩探索城市管理的智慧,在中山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今天,該制度即將再次煥發新活力。11月22日,記者從市城管和執法局獲悉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及《中山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》等規定,結合我市實際情況,該局制定了《中山市“門前三包”責任制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即將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“門前三包”工作,廣泛發動社會力量,不斷提高各單位以及廣大群眾文明意識,使市容市貌和環境秩序得到進一步提升,為中山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貢獻更多力量。
記者 文智誠 攝
完善“三包”內容
明確責任區四至范圍
提起“門前三包”,大多數市民并不陌生,早在多年前,我市就開展了相關的工作。與舊版的“門前三包”責任制相比,新版本更具有新時代特色,內容上也更加完善、豐富。據市城管和執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,此次出臺的《方案》根據2019年實施的《中山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》,更新、完善了“門前三包”的具體內容,同時明確了“門前三包”責任區的四至(東、南、西、北)范圍。
具體來看,“門前三包”的主要內容涵蓋包衛生、包綠化、包秩序三大方面。包衛生方面,要求保持建(構)筑物、設施、場所環境衛生整潔;按照規定設置環境衛生設施,并保持整潔、完好;盛放廢棄物設施應置于建筑物內;實行垃圾分類收集,定時、定點投放垃圾等。
包綠化方面,要求保持建(構)筑物、設施、場所花草、樹木生長良好,土壤無裸露;保持花壇、花槽設施等整潔美觀無破損。不踐踏、采摘花草,不攀折樹木,不在樹木上釘釘、涂寫、刻畫、拉繩、晾曬、懸掛宣傳牌等。
包秩序方面,要求保持建(構)筑物、設施、場所立面整潔美觀,無大面積破損、外墻剝落現象。廣告牌、招牌設置符合相關規定;戶外燈箱廣告、霓虹燈等亮化設施無損毀,字跡、圖案清晰、完整。無店外經營、店外擺放商品貨物及經營設施,車輛按規定有序停放等。
“門前三包”對責任主體和責任區也提出了明確指引,如責任主體是指機關、團體、部隊、企事業單位、個體工商住戶(物業管理公司)以及露天市場、廣場、停車場等主體單位。
責任區是指自然人、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所有、使用或者管理的建(構)筑物、設施、場所及其建筑控制線至人行道路邊緣石以內的區域。建(構)筑物、設施、場所外無人行道的,至建筑控制線外3米范圍內。
“門前三包”要求保持建(構)筑物、設施、場所立面整潔美觀,無大面積破損、外墻剝落現象。 記者 余兆宇 攝
建立網格化工作體系
推進“一戶一碼”智能化管理
據了解,為構建綜合網格標準體系,今年3月,我市印發了《〈中山市基層社會治理綜合網格巡查事項(第一批)〉的通知》,市城管和執法局共有20多條巡查發現事項被納入在內,“未落實門前三包制度”便是其中一項。依托這一基礎,本次出臺的《方案》創新提出了建立網格化工作體系,要求加強市、鎮街、村/社區三級聯動,市城管和執法局積極下沉一線,加強業務指導,開展聯合執法;鎮街統籌調動轄區各部門力量,齊抓共管;村/社區形成網格化體系,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。
《方案》中還提出了簽訂責任承諾書、安裝“門前三包”責任牌等工作措施?!斑@個責任牌與過去市民看到的有很大不同,傳統的責任牌只登記了責任主體的信息,僅具有展示功能,缺乏與群眾的互動性,新的責任牌則實行‘一戶一碼’,市民只需用手機掃一掃,就能直接向責任主體反映問題并了解事件處理進度,期間有執法部門進行監督,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?!庇嘘P部門工作人員介紹,該局從去年起已經開始逐步推進“一戶一碼”的智能化管理試點工作了,相比其它監督舉報入口,這種方式更容易操作,監督門檻更低,有效提升了群眾在提升市容市貌行動中的參與感。此外,這種由群眾與責任主體直接產生互動的監督方式,也大量節省了各單位流轉分派指令的時間,為政府節省了人力資源,大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。
目前,《方案》已下發至各鎮街,根據相關工作要求,各鎮街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渠道宣傳“門前三包”的內容、做法和成效;要組織人員,對“門前三包”責任主體開展全覆蓋宣傳,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、自覺履行的良好氛圍。重點針對不履行、不落實“門前三包”的行為進行督促整改;對拒不整改或拒不履行義務的,依法從重查處。對推進“門前三包”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,進行獎勵表彰。每月20日前,各鎮街應有指定負責人向市城管和執法局報送《中山市“門前三包”工作情況表》,這些將納入每月市容環境衛生指數測評,作為文明城市創建重要測評指標。
市城管和執法局黨組書記張永軍表示,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,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,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。開展“門前三包”群眾性實踐活動,就是要真正發揮人民群眾主人翁精神,積極參與城市管理,努力改善市容環境,提升市民文明素養,提高城市生活品質,把中山建設得更加美麗。接下來,該局將按照動員部署、全面推進、集中整治、建立長效機制這四個實施步驟,督促各鎮街認真貫徹執行《方案》,將“門前三包”落到實處。
編輯 曾嘉慧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吳森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