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中山民眾街道新建村,大地上鋪展開多彩的顏色。
朱紅色、金黃色、中國紅、優雅灰……色彩鮮艷的“香云紗”,整齊有序地平鋪在民眾街道新建村沿江處寬闊草坪上。香云紗,與草坪“貼”在一起,在陽光下散發著多色光芒,與藍色的天空,潔白的云朵,共同描繪了一幅多彩的畫卷。
11月14日上午,陽光燦爛,工人們分工協作。工人開著貨車,把香云紗運到草地;緊接著把香云紗搬運到草地上,攤開、繃直、固定、晾曬……整套動作非常嫻熟。
一塊原本普通的原布料,經過眾人手工浸泡染色后,在烈日下晾曬一小時,又重新浸染、晾曬,反復操作數次,從晨光初現直至太陽徐徐下山。這套流程一共需操作漫長繁復的40次左右,順利的話,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周,再經過泥固色,一塊香云紗才能誕生。
因用莨紗所制,成衣穿著行動時會沙沙作響,而稱之為“響云紗”,后又取其諧音,稱之為“香云紗”。按坯綢的不同可分為“莨綢”和“莨紗”兩種。神奇的是,隨著時間流逝,香云紗顏色會越來越淺、紋理會越來越細,如同有自己靈動的生命一樣。
香云紗,看上去是那樣低調暗沉,靜靜地就像一段舊時光、一本泛黃的詩卷。香云紗是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,被紡織界譽為“軟黃金”。資料顯示:香云紗十分金貴,曾賣到每匹12兩白銀。20世紀30年代,被上海灘的富豪們視為高尚服飾。而且,香云紗猶如身上有現代技術難以破譯的奇特密碼,很難用大批量機械代替純手工生產。
今天的香云紗服飾,時尚與潮流兼具。但是,制作的過程卻非常艱辛。在這個晾曬場上,來來往往忙碌的工人們,來自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西等地。海仔,廣西南寧人。一副超炫的墨鏡,迷彩衣服里還鑲嵌有微型風扇,說話幽默風趣,又非常接地氣:“我們就喜歡在這里工作,我們知道這個香云紗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技藝,是一種很好的東西,值得去傳承。雖然我們只是做了一個很小的環節,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歸,不停地晾曬又晾曬,但是我們很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。因為我們原本就是農民的孩子,我們喜歡在農地上勞動。尤其是為這種古老技術守候!”
傳承、創新,發揚光大!香云紗這一有著1700年歷史的手工染整工藝,是中華民間手工藝的瑰寶。2008年香云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?!胺沁z”融入現代生活,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最佳方式之一。
由于要長時間在陽光下工作,一名女工做足了防曬措施。
一名工人把曬干的香云紗折疊收起,送去染坊進行下一道工序。
一名工人拖著香云紗往前行,將其攤開在草地上。
一名工人拖著長長的“尾巴”走在晾曬場上。
兩名工人在晾曬剛染好色的香云紗。
色澤鮮艷的香云紗整齊有序地平鋪在綠意盎然的寬闊草坪上。
記者 譚華健 繆曉劍 圖編 文智誠
◆編輯:龍慧◆二審:鄭沛鋒◆三審:方嘉雯